close

  中新網金華12月5日電 (見習記者 奚金燕)對於外資企業來說,醫療器械市場無疑是一個肥美的“掘金場”。近年來,外企通過不斷併購本土企業實現擴張,並迅速壟斷了醫療器械行業70%的市場。面對著外資企業的覬覦和強勢擴張,國內企業顯得“壓力山大”,一場“鏖戰”一觸即發。
  “產學研用將成本土企業唯一的突圍之道。”12月5日,在“2014年骨科新材料應用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張澤、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白知朋、浙江省醫療器械協會會長黑振海等業內人士達成了共識:在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高峰到來之際,應集聚創新資源助推本土企業“突圍”發展。
  外資把持醫療器械高端市場:國貨和洋貨三七開
  “現在整個國產醫療器械行業存在著四個特點,一是企業低小散,二是依舊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模式,三是經常重覆生產,四是承受著外資企業的強勢衝擊。”發言伊始,黑振海就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國產企業的生存現狀,“外資企業怎樣在中國落地生根?就是憑藉著技術優勢瘋狂吞,實現著行業壟斷。”
  更讓專家們痛心的是,醫療器械行業潛力大、前景好,但國內企業的產品卻仍處在以“仿製”為主的階段,外資企業控制了醫療器械行業70%的市場。大醫院骨科醫生臨床使用的幾乎都是進口產品,只有輸液皮管、註射器等一次性耗材是國產。進口產品的市場壟斷,也導致醫療器械設備價格居高不下。追溯“悲劇”的根源,專家們一致認為,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加強,產學研用將是突圍之道。
  產學研用是指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所進行的系統合作。
  “看過《青年醫生》的人應該都對尤文肉瘤有印象,這是一個惡性腫瘤。”會上,白知朋以一個活生生的案例拋磚引玉,表明瞭產學研用的現實作用。他說,傳統手術治療尤文肉瘤就是切除病變椎體,用鈦合金網籠代替原來椎體的位置,但這樣容易出現椎體塌陷,椎間高度難以維持等情況,但就在兩個月前,北京三院通過3D印表機製作出了“人工定製樞椎”植入病人,使人工椎體更加貼合了人體骨骼的生長。
  “這就是創新技術影響骨科醫學的真實案例,只有不斷創新、擁有獨立知識產權、註重各個學科技術的交匯融合的企業才能獲得成功。”白知朋如是說道。
  持同樣觀點的中科院院士張澤認為,本土企業之所以在外資企業的“擴張戰”中節節敗退,主要還是吃虧在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上,歸根結底就是科學技術問題,“不從事研究的企業是走不遠的,但還有一點,科研要為生產服務,也需要政府來做文章。”
  產學研用助推中小企業“突圍”發展:反壟斷山雨欲來
  事實上,為了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扶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政府也一直在做文章。8月16日,國家衛計委釋放出訊號:將建立主動使用國產醫療設備激勵機制,首先重點推動三甲醫院應用國產醫療設備。緊接著,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精準對接、精準服務”推動醫療設備產業做大做強。
  在政府的支持之下,12月5日,浙江大學——科惠醫學材料研發中心在金華揭牌成立。科惠醫療的前身是金華市計算機研究所,主要以生產骨科醫療器械為主。在業內看來,骨科器械是外資收購國內醫療器械企業最大的突破口,國內骨科器械排行前五的企業有兩家已被外資收購,目前他們還覬覦國內更多的骨科器械企業。
  “科惠不會賣,不會賣的原因是,科惠核心團隊的思想是通過研發做適合中國人的骨科產品,不靠外國進口產品來植入,而且公司每年銷售額也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長。”科惠醫療董事長方明如是說道。然而在這個“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競爭時代,要想不被吃掉,科惠只能更快更強,時機就在眼下。
  近年來,科惠一直致力於“材料革命”,希望在骨科植入材料錶面的塗層上、新的應用方面進行一些創新,實現彎道超車。然而,骨科醫療器械行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知識密集、資金密集的高技術產業,國內單個企業無論是資金上還是技術上都難以完成大規模的研發和生產,更遑論實現變革,很顯然,浙大雄厚的科研力量註入無異於“雪中送炭”。
  身為浙大教授的張澤院士認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科技要轉換為生產力需要依靠企業,而企業做大做強也需要科研力量的推動,產學研用必定能實現“1+1>2”的效果。張院士透露,接下來研發中心將進行一些以企業為主的創新研究,如植入材料錶面處理的改進,可以想象,新技術的成功,也將提升產品的質量,降低老百姓看病的成本,將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完)  (原標題:醫療器械市場遭外資圍堵 產學研用成本土企業突圍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scxruioehpah 的頭像
    rscxruioehpah

    耆英饑饉8小時

    rscxruioehp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